随着1951年劳动节的临近,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铸造团队在完成模型过程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第一次铸造测试。然而,当金属液体冷却时,工人们发现一个图案凹陷了。现场一片寂静。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纪念日,10天前刚刚确认图案的国徽高悬在雄伟的天安门大厦中央,吸引人们驻足仰望。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闪闪发光的国徽是木制的。因为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很容易变形褪色。因此,我们需要迅速制作金属国徽。因此,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重任,光荣地落在了著名的铸造技术沈阳第一机械厂。
在任务下达的那一刻,整个工厂都非常兴奋和自豪。但在兴奋之后,我又开始担心了。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车间只能用勺子炉生产一些维护弹簧和简单的零件。完成大型、表面光滑、纹理清晰的高精度铸件,无疑是沈阳第一机械厂的一个巨大问题。
随后,工厂推荐了由十几名技术尖子成员组成的铸造团队,以铸造技术尖子焦百顺为组长。
铸造国徽的第一道工序是制作模型,这将直接关系到铸件的质量。一开始,铸造团队制作的模型图案模糊,麦穗不鼓,芒不显。这让焦百顺焦虑不安。他日夜学习,反复筛选,最终发现厂内砂型质量达不到标准。
铸造团队一次又一次地实验,没有脱氧剂,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他们用肉眼观察炉前铝水颜色比的变化。经过反复实验,才确认,由于国徽铸件面积很大,金属液流动时间长,当金属液变成固体时,冷却部分容易形成凹陷。
铸造团队立即将水口改造成双水口,采用局部浇水加速冷却的方法,使其冷却部分先冷却,先硬化,使铸件局部收缩,解决凹陷问题。沈阳第一机金等几道工序,沈阳第一机器厂终于完成了铸造国徽的任务。